谱极家谱系统介绍

一、为什么修家谱?
“前人不修谱,后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古国,撰正史、编方志、修家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家谱可以记录家族的正面历史、经验、技术和文化的史实资料,是给后人留下的一部优秀教科书,后人可从中得到经验借鉴、文化传承和思想启迪。
一个家族缺了家谱,就不完整。 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间血缘的亲疏远近。百善孝为先,修谱即是行孝。

二、家谱如何发展的?
家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问题,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等四种,虽然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已有文献作为立论的基础。其实家谱的起源可能要更早。
口述家谱
 黄帝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没有文字,那么最早的家谱就应该是口述家谱。口述家谱就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将家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关于口述家谱的存在,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得到印证。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口述家谱的习惯,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作为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族的世系背诵二三十代。

结绳家谱
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称为结绳记事。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便是结绳家谱

甲骨文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所以学术界大多把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作为家谱的萌芽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卜辞,但其中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为甲骨文家谱。

金文家谱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所谓的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魏晋隋唐—家谱的兴盛期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

明清时期家谱数量的大增
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中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清代不仅汉人修谱,满人也对修谱十分积极,由于清政府规定满人袭爵、出仕都要查验家谱,因此满人修谱的积极性甚至比汉人还要高。与宋代的家谱相比,明清时期的家谱体例更加完善,记事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伦理教化的功能。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祖先名字、世系、事迹、官职、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祠堂坟墓、族规家训、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

改革开放以来家谱的复苏和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家谱的纂修出现了一个停顿期,除了1950年、1951年还有少量在建国前已纂修完成的家谱付印外,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当推翻三座大山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在中国历经了千年风霜雪雨洗礼的家谱不幸被贴上了“封建”的标签,戴上了“宗法制度帮凶”的高帽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在这种大背景下,不要说家谱的续修,就是收藏家谱也被视为是对封建主义的怀恋而受到严令禁止。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收藏为国内外之冠,然而,这些今天被视为珍宝的藏谱,当初却是上海图书馆的已故馆长顾廷龙先生带人从废品回收站和造纸厂的纸浆池边抢救出来的,而且还要打着保留批判封建主义材料的旗号。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解放,对家谱的态度也从昔日的偏激走向公允,家谱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加之数十年的停顿也已经使家族世系面临着失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重修家谱的呼声渐起,一些地区陆续开始有了零星的修谱活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升温和名人家谱的不断影印出版,使得人们对家谱的认同不断强化,而日益增多的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行动也对重修家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修谱之风终于开始复苏,一大批新修的家谱陆续问世,中国的家谱纂修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互联网家谱的出现
从古代的结绳记事 ,到明清时期的家谱记事,一直以来,中国记录家庭事项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日记,一种是家谱。而日记则显得太单薄,家谱则又太繁琐、复杂。但是,详细记载自己家族中每一位成员的点点滴滴,详细记载家族成员中的历史功绩,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感情归宿和精神寄托。
互联网家谱就可以实现上述功能,它比日记更详细、更全面,又避免了传统纸质家谱的一些缺点。互联网家谱是针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来设计的,它涵盖了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各种记录家谱的方式:如,互联网家谱的功能涵盖了家族档案、家族文化、子女教育、生活大事记、家族网上社区观念、传承优良传统等各个方面。

三、传统家谱与互联网家谱区别
1. 传统家谱:不利于保存、不环保,风吹雨淋 蚊虫叮咬 人为损坏等等都容易造成纸质家谱的损毁,而且纸谱需要耗费大量纸张,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
谱极家谱数据一经上传,永久保存,不造成环境污染
 2. 传统家谱:复杂看不懂,特别是年轻人,往往想查阅家谱却无从下手
谱极家谱:通俗易懂,有搜索/检引功能,只需输入名字/班号等具体信息即可一键查询
3. 传统家谱:纸谱一旦出谱,如需纠错或者添加新出生人丁需要等待下一次修撰,时间则需十几甚至二十年
谱极家谱:人人随时看谱查谱,家谱管理员随时可进行纠错和添加家谱信息
4. 传统家谱:内容较少,没有图片和视频等资料,介绍简单,后人无法得知先辈音容相貌等信息
谱极家谱:可以上传大量个人图片,并且可以制作个人视频或者以传记形式上传至家谱当中供子孙观看
5. 互联网家谱不仅是一个修谱看谱的平台 更是为所有的家族宗亲提供了一个生活服务平台,在互联网平台上,家族族人不仅可以随时免费使用亲情电话、亲人节日生日提醒之外,还可以为亲人长辈制作家族档案、家族相册、进行网上祭拜、还能为族人创造一个家族商城等等,让血浓于水的族人宗亲更加团结,互助关怀,真正在精神和物质层面都实现大富裕,让祖辈荣光永远辉煌,让我们和我们的互联网家谱一起流芳百世
6. 互联网家谱一旦修好就省去了下一次修撰纸谱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人力财力,直接从系统导出,打印纸谱即可,真正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造福子孙

谱极家谱拥有一套完整的互联网修谱系统,可以解决绝大多数姓氏宗亲的修谱需求,涵盖人丁录入,个性化排版,智能导出,二次编辑等等核心问题,并且独创唯一性的根系图展现形式,以姓氏地图的方式将家族成员分布情况新颖的呈现,让每一位族人能在手机上简单清晰的看到家族分布及从祖先到子孙,庞大而又复杂的人物关系。
编修家谱首先就是需要将老谱资料录入平台,传统的录入使用关键字输入,也就是一个信息输入一个框,往往录入一个人需要鼠标点击数十下,十分繁琐,而谱极家谱独创了一套智能录入,即可以在传统输入的同时,还可以像微信聊天一样的,直接一段话就生成一个人,只需要按照系统规定的顺序将一个人的资料输入,例如 谁 谁的儿子 在世与否 生殁葬 个人资料 配某氏 在世与否 生殁葬 生子几 生女几 ,一段话录入之后 系统就自动找到父亲和母亲的世系图并且在下面生成儿子和媳妇的世系,经过实测,在熟悉了规则之后的录入速度可以达到传统录入的3-5倍。
当我们把资料录入完毕之后,接下来如果需要制作纸谱,就会遇到第二个比较麻烦的事情,那就是根据客户的需求选择相应的纸谱格式 家谱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相当多的凡例和样式 总的来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欧式 即宋代欧阳修创建的 这种样式是从右到左 从上到下 也就是一横排是一代人 一代一代往下排列 这种样式的特点是世系清晰 方便查阅 但是由于每一代人人数有多有少 致使每一个横排能够放入的人数不一样 导致了大量的纸张浪费  那第二种是苏式 也是宋代的三苏之一苏洵创建的 这种样式也是从右往左 从上往下  但排列是辈分是由右往左递减 即越右边的辈分越小,这样的样式就大大节省了纸张,同时为了方便理解 还会增加世系图 一般来说是以五世一表,第三种就是现代格式,随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的改变 家谱的样式也越来越适合现代人的阅读方式,目前常见的现代格式有图文对照 横排图表 表记式等等 这个大家可以去看下我们谱极家谱的修谱指南里面都有图文对照的,回到那个话题 当我们需要选择自己需要的格式 只需要在导谱系统里面选择体例 系统就会自动生成纸谱样式了 然后进行保存 一个纸谱的模板就形成了。
但是光有人丁信息还不够 一本纸谱包含的内容除了这个 还有卷首 彩页 中缝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个性化定制的 而这些内容都是需要后期增加的 那么在上面形成的模板里面 我们开发了一个编辑器 可以对这个模板进行各种处理,从颜色 线条 行间距 图片插入 中缝编辑等等做二次加工 最后点击保存 就可以形成PDF格式的半成品了,但这个时候最大的问题就出现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导谱,一旦到处形成了PDF之后,一旦客户再次需要修改就非常耗费人工,一个很小的地方要修改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我们的编辑器就完全可以很方便的做局部二次修改而不影响整体,这样的编辑器完美的解决了市面上绝大多数图文店和印刷厂的痛点,极大的解决人工的浪费。这样经过以上几个步骤之后,互联网家谱和纸谱基本上就成型了